首页

sm黄金圣水视频网站

时间:2025-05-30 01:06:00 作者:福建永定:巧手绣香包 端午承古韵 浏览量:71601

  中新网福建永定5月29日电 (黄秋萍 吴宇梁 吴道明)当艾草清香漫过土楼天井,五色丝线穿梭于客家阿婆的指尖,一个个承载着千年祝福的端午香包,在福建龙岩永定土楼间悄然成型。

  作为客家人“五、八、腊”三大节庆之首,永定的端午节不仅保留着“粽子节”的传统,更以独特的香包制作、午时水沐浴、舞龙灯等习俗,展现出一幅生动的文化传承画卷。

当地村民们正全神贯注地穿针引线,将端午的美好祝福一针一线缝进小小的香包里。黄秋萍 摄

  “五月五,过端午,门插艾,香满堂,吃粽子,撒白糖,赛龙舟,喜洋洋。”5月28日,踏入龙岩市永定区洪坑土楼景区的“土楼王子”振成楼大院,一股清新药香扑鼻而来。院内长桌上,造型精美的香包整齐排列,当地村民们专心致志地穿针引线,将端午的美好祝愿一针一线缝进小小的香包中。

  据了解,自制中药香包是永定多年来的端午传统。这些香包内填充着艾叶、丁香、藿香等十余味中草药,经过七蒸七晒的古法精心炮制,再系上五彩绳结。在客家人心中,每一个香包都寓意着驱邪纳福,它们不仅是精致的装饰品,更是守护平安的护身符。

  “我特别喜欢这个香包!闻起来香香的,奶奶说戴上它,小虫子就不敢靠近我啦!”当地幼儿苏渠珉满脸欢喜地说。

  “老话说‘戴个香草包,不怕五虫害’。这香包既能安神驱蚊,又能传递心意、寄托祝福。”当地村民胡惠平感慨道,“现在市场上虽然也有香包卖,但亲手制作的才最有温度,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对家人的牵挂和祝福。”

土楼人家给孩子洗午时水。 黄秋萍  摄

  在永定,端午节还有“卫生节”的别称。节日当天,天还没亮,家家户户就开始洒扫庭院,在门上悬挂艾叶、葛藤、菖蒲。同时,将悬挂数日的菖蒲、艾叶熬制成药汤——“午时水”,供全家洗浴。

  “挂艾叶、葛藤,是祈求平安顺遂;用它们熬水洗澡,能祛寒湿、避蚊虫、驱毒辟邪。”当地村民林日耕介绍,“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习俗,蕴含着养生的大智慧!”

  在土楼里,包粽子的传统更添温情。糯米浸透赤砂糖的甜蜜,五花肉裹着粽叶的清香,三代人围坐在土楼厅堂,长辈耐心地教晚辈折粽叶、缠棉线。村民们告诉记者,用山泉水浸泡糯米,采摘后山新鲜的粽叶,这样包出的粽子才有浓浓的“家乡味”。蒸笼掀开,白雾升腾,粽香与欢笑声弥漫整个院落。

  “在城里,端午好像只剩下超市里的速冻粽子。但回到永定,看着老母亲戴着老花镜缝香包,女儿跟着我们歪歪扭扭的包粽子,这才是记忆中完整的端午节,传统习俗就是我们客家文化的根啊!”返乡游子林诗怡说道。

土楼娃在土楼门前舞龙灯、哼唱端午童谣。 黄秋萍  摄

  暮色降临,土楼群披上金色的纱衣,孩童们吃着粽子、戴着香包追逐玩耍,药香、粽香与炊烟在青瓦白墙间萦绕。当现代社会逐渐将端午简化为消费符号,永定的客家人依然坚守着“五月节”的文化内涵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《大美云南》:“活·力”

11月10日,在江西省瑞金市瑞梅铁路武阳大桥施工现场,随着作业人员操纵着JQT180型架桥机将一片重达143吨的32米预应力简支T梁稳稳架设在桥墩上,标志着瑞梅铁路开始架梁,正式由线下施工转入线上铺架施工。

联播+|从“高维”角度看习主席欧洲之行

通报指出,2012年至2023年,陆万军在不告知丧属情况下,安排工作人员提前将多品类的丧葬用品打包销售一并结算;在未提供委托处理骨灰(送、捡)服务情况下向丧属收取费用,只收费不服务,侵害群众利益。因还存在其他严重违纪违法问题,2023年9月,陆万军受到开除党籍、开除公职处分,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。

美媒称王毅将访美 中美新一波高层接触来了?

“‘宋庆龄生平事迹展’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,具有特殊重要意义。是弘扬百年统战优良传统,积极构建‘大思政’育人格局的重要合作和生动实践。”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孙早说,希望学校广大师生学习宋庆龄同志坚定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,学习她心系人民、服务人民的伟大情怀,学习她为中国独立富强和人类进步事业矢志拼搏的坚韧品格。

全面起底!多省份部署严打“蝇贪蚁腐”

从被列入“预备名单”算起,在北京现有的世界遗产中,21世纪以来申遗用时较短的中国大运河,也用时近10年。在世界范围内,有些遗产要用上20年甚至更久才能申遗成功,这是因为成为世界遗产有严格的流程要求:进行资源调查、编制保护规划、文物建筑保护修缮、环境整治,并在此基础上编制申报世界遗产的文本,迎接世界遗产专家检查,在世界遗产大会上讨论能否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……成为世界遗产,是一项无法“突击”的任务。

中外青年共话青春力量赋能数字未来

徐海峰,故宫博物院考古部主任,故宫考古研究所所长,研究馆员。中国考古学会理事、中国考古学会建筑考古专委会委员。主要研究领域为夏商周三代考古、建筑考古、中外文化交流等,自1993年以来主持和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、河北雄安新区、紫禁城、安徽凤阳明中都、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等30余项考古发掘项目,先后赴美国、韩国、希腊、阿联酋、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开展学术交流。发表或主编有《高庄汉墓》《故宫考古文集》(一)、《故宫考古报告集》(一)、《太行山东麓北部地区夏时期考古学文化述论》《滦河流域夏商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》等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链接文字